“預防難、發現晚、不好治、不規范。”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赫捷在11月1日的“國際腫瘤防控大會暨國家癌癥中心腫瘤防控研討會”(以下簡稱腫瘤防控大會)上發出的聲音。
預防難是因為癌癥的流行病學數據缺失、發病機制復雜、高危因素控制難;發現晚是因為癌癥有效篩查技術少、篩查成本高、早診技術水平有待提高;不好治是指癌癥**效果差、復發轉移率高、精準性差、副作用大;而不規范主要由于診療規范不統一、基層醫療水平低、診療均質化程度低。在赫捷院士看來,正是這四方面,才導致腫瘤防控研究如此艱難。
根據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約1409萬,死亡約820 萬。癌癥,毫無疑問已經成為全球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不過,隨著“健康中國2030”宏偉戰略的逐步落實,“一帶一路”全球合作戰略的出臺,我國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局腫瘤防控事業。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深入開展腫瘤防控的國際合作,有效解決我國腫瘤防控領域的關鍵技術問題,腫瘤防控大會在包括國家癌癥中心、中國癌癥基金會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等多方的支持下得以召開,并吸引了來自全球癌癥防控機構的專家以及院士、國內知名專家、腫瘤防控工作者共五百余人參加了。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署主任Christopher P. Wild博士、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腫瘤預防部主任Barry Kramer博士、法國國家癌癥中心公共衛生部主任Jér?me VIGUIER博士,意大利Candiolo癌癥研究所癌癥基因組學實驗室主任Enzo Medico博士,日本國家癌癥中心腫瘤登記部主任Tomohiro Matsuda博士、韓國國家癌癥中心癌癥危險評估和預防部主任E-hwa YUN博士和腫瘤登記與統計部主任Kyu-won JUNG博士等,這些***腫瘤防控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我國腫瘤防控知名專家進行全方位的交流與溝通,共同探討全球,尤其是中國腫瘤防控工作的具體策略和有效措施。
據了解,此次會議被譽為迄今為止國際水平*高的腫瘤防控學術,其會議內容涵蓋腫瘤登記和臨床大數據、危險因素監測與控制、癌癥篩查技術和人工智能、腔鏡技術和早診早治、分子檢測和早期發現研究網絡以及大人群隊列研究和衛生技術評估等多項內容,試圖多角度、全方位地總結國內外腫瘤防控領域各學科的進展和熱點。
在開幕式上,赫捷院士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主任Christopher P. Wild還簽署諒解備忘錄,**啟動國家癌癥中心與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署在癌癥研究以及癌癥預防方面的合作,合作內容包括腫瘤登記、癌癥篩查、病因研究、培訓項目、合作項目等。
作為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一個國際性癌癥研究和防控機構,IARC是指導全球科學開展腫瘤預防工作的綜合性專業機構,一直致力于促進全球各個國家在癌癥預防方面的合作,降低癌癥的全球負擔,目前,全球有25個國家加入到該組織中。
在諒解備忘錄的基礎上,國家癌癥中心下屬國內腫瘤登記中心也與IARC的癌癥監測部簽訂了《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協定書》,協定書中明確說明,我國將選派優良的腫瘤登記人員到IARC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在IARC的支持下,成立“聯合中心”開展國際課程的培訓;發布“中國癌癥”技術報告;發布“中國腫瘤登記系統的介紹和發展”同行評議;在腫瘤生存分析、特異性危險因素評估和控制方面,開展合作項目;進行碩士和博士的聯合培養等。未來,兩家機構還將在癌癥防治的其他方面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未來,我國具體的腫瘤防控工作將依托國家癌癥中心和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立覆蓋國內的臨床研究網絡和大數據平臺,開展大規模的腫瘤臨床研究項目,制定基于中國數據的腫瘤診療規范,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腫瘤防控模式和體系。”
赫捷院士堅信,中國將在全球腫瘤防治事業中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綻放出更強、更精彩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