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大鼠心肌梗塞模型建立方法對比
心肌梗塞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之一,主要是由于某支冠狀動脈持續缺 血,其所支配的心肌發生不可逆轉壞死而形成的病理過程。90%以上的心肌梗塞是 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基礎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較少見于冠狀動脈痙攣,少 數由栓塞、炎癥、畸形等造成管腔狹窄閉塞,使心肌嚴重而持久缺血達 1 小時以上 即可發生心肌壞死。心肌梗塞的發生常有一些誘因,包括過勞、情緒激動、大出血、 休克、脫水、外科手術或嚴重心律失常等。美國每年約有 150 萬人發生心肌梗塞。 而在中國,近年來心肌梗塞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每年新發至少 50 萬名患者, 現存至少 200 萬名患者。
為了更好地篩選有效**心肌梗塞的**并研究心肌梗塞的發病機理,實驗人 員常以大鼠、兔和實驗用小型豬來建立標準化的心肌梗塞模型。相對于其他動物, 大鼠有許多優勢:
1. 大鼠的品系純正,組內差異較少;
2. 大鼠飼養成本低,造模前后管理較容易;
3. 大鼠的冠脈系統側支循環比較少,結扎后易出現一個比較固定的缺血區, 能很大程度上提高造模的成功率;
4. 大鼠心肌梗塞模型手術較小,單人就能操作。
下面我們將就較常見的幾種大鼠心梗造模方法來進行一一詳細介紹。
a. 傳統冠狀動脈結扎法
冠狀動脈結扎是*常選用的大鼠心肌梗塞造模方法,其具體操作步驟為:將大 鼠用***麻醉后接上小動物呼吸機,經左側第 4 肋間剪開皮膚,鈍性分離肌肉 組織,打開胸腔并剪開心包膜,擠壓出心臟,在左心耳與肺動脈圓錐之間穿線,結 扎左冠狀動脈前降支(于分支的起點處約 1~2 mm),用Ⅱ導生理記錄儀記錄心電 圖,心電圖 ST 段弓背抬高示心肌梗塞造模成功。然后迅速將心臟放回胸腔,隨即 縫合胸腔及皮膚。假手術組(陰性對照組)除不結扎冠狀動脈外,其余操作與手術 動物相同,術后給予慶大霉素局部處理。
b. 異丙腎上腺素注射法
除冠狀動脈結扎法之外,**注射法也常用于大鼠的心肌梗塞模型的建立。將 大鼠用 1%的****鈉 20~25 mg/kg 體重給予大鼠腹腔注射麻醉,直接按 5 mg/kg 體重,皮下注射 4%異丙基腎上腺素(ISO),或直接將**注入腹腔均可造模,每 天注射 1 次,連續注射 2-8 天,可造成心梗、心衰、冠狀動脈痙攣。一般在注射后 4-8 周發病。
c. 反復冷凍法
沿大鼠胸骨左緣前外側第 4 肋間進入胸腔打開,充分暴露心臟,用浸過液氮的 直徑 6mm 銅棒充分接觸左室游離壁,持續時間 5s/次,隨即閉合胸腔,待自主呼吸 恢復正常后,按分組情況再次原位反復共 3、5 次或 8 次進行心肌冷凍損傷。
這三種大鼠的心肌梗塞模型的建立方法各有優缺點,通過對這三種方法所建立 **類型、手術實驗技術要求、實驗室儀器要求、術后死亡率及造模穩定性等方面 的對比,我們對比總結了這三種造模方法(如表 1 所示)。
表 1. 三種心肌梗塞造模方法對比
模型類型
|
造模類型
|
實驗技能要求
|
儀器要求
|
死亡率
|
造模穩定性
|
冠狀動脈前 降支結扎法
|
急性心梗
|
高
|
需要小動物 呼吸機
|
較高
|
高
|
冷凍法
|
急性心梗
|
較高
|
需要小動物 呼吸機
|
較高
|
低
|
**注射法
|
慢性心梗
|
低
|
無要求
|
低
|
較高
|